这几天看到一个新闻,特有感触。
江苏常州一个读五年级的小女孩缪可馨,因为一篇“写不好”的作文,在上完作文课后,从教学楼四楼纵身跳下,结束了自己如花儿般的生命。
事发是在6月4日下午,缪可馨所在班级第二、三节课为语文作文课连堂,教学内容为修改读后感。缪可馨写的读后感是关于《三打白骨精》的,袁某某老师在缪可馨作文本上给出了“要围绕观点,写一个具体的事例”的建议,并在缪可馨的作文本上写下了“传递正能量”五个字。
除此之外,缪可馨的作文已经被划得面目全非,甚至还有两页被撕去的痕迹。
随后曝出的是,涉事教师袁某某承认,几个月前曾掌掴缪可馨;官方也证实,袁某某存在私办辅导班、体罚学生、收红包等违纪行为…
这下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无数网友都在关注这件事,大家都义愤填膺,督促校方、警方赶紧调查,给大家一个交代。
6月18日,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教育局发布通报,正式对坠楼女生缪某某班主任、金坛河滨小学教师袁某某展开调查。
在这次事件中,令人心碎的是,在可馨坠亡后,学生家长群里,一位家长却带头呼吁:“所有群里的同学,你们就这一句话,袁老师没有错,你们点个赞。”
当面对一个生命的逝去,这些家长想到的第一件事,不是为孩子祈祷和叹息,而是先排队给老师点个赞。
直到两个小时后,有一位家长实在看不过去,站了出来:“这时候点赞,会不会对缪可馨的家人增加伤害?我现在只想对缪可馨的家人说节哀顺变。”
接下来,才有几个家长附和:“我们现在都很痛心,大家不要发表任何言论,就是尊重缪可馨家长和老师。”
现如今很多的家长群,甚至已经成为了家长的马屁群。
老师即正义,不管老师怎么做,都是对的。有些“戏精”家长为了赢得老师的好感,使出浑身解数,平时整天在群里,三天一问候,五天一抒情,老师偶尔发条通知,他都要紧跟在后面,来一句:“谢谢老师,老师辛苦了!”
其他家长见状,也不好无动于衷,只能一连串的:“老师辛苦了!”生怕稍微落后,自家孩子就会被忽视。
满屏都是“辛苦了”,通知消息被埋没,后来的家长,只能翻老半天消息,才知道老师发布了什么。
之所以出现这种“拍马屁”的现象,是因为一些家长觉得:“只要我好好表现,哄得老师高兴,老师就会格外善待我家孩子。”
可惜,这只是一厢情愿的美梦。真正的好老师,根本不喜欢这样的恭维,更不会鬼迷心窍。真正热爱本职工作,关爱学生的老师,往往不会喜欢这样的家长。
这样的家长不信任老师,认为老师对孩子们毫无爱心,很容易给孩子穿小鞋。而且他们很自私,一心让孩子得到特殊优待,比其他孩子高出一头。
缪可馨坠楼后,家长群在集体赞扬老师,即使个别拒绝参与点赞的家长,也声称对袁老师“很认可”,就让我们很怀疑:这个张口闭口讨厌“负能量”的老师,是个什么老师,让家长群聊变成了这样?
为了能让语文袁老师多多关注、包涵自己的孩子,缪缪父母还私下给过老师500元红包,感谢其对孩子的“关心”。这位老师理所当然的收下了,还回复说缪可馨很好。
可实际上私下却经常嘲讽缪可馨,孩子也因没有报袁某某所在的培训班受到歧视,甚至于还在最新调查结果中承认:直接动手打过缪可馨,老师为人师表的典范到底在哪里呢?
而在校长眼中袁某某却是教师“优秀代表”。河滨小学李校长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袁某某入职以来,业务能力很强,经常代表学校参加教研活动比赛,曾被评为常州市学科带头人、常州市十佳辅导员,“总的来说非常优秀”。
▲来源:新京报
一边是师德失范的老师,一边是优秀代表——哪个才是袁某某的真面目?还是两个都是真的?还是她的教学成绩掩护了她的品行问题?
如果是真的,她的教学水平是靠打骂学生维持的吗?这样的教学方式,会不会对引发孩子以后对学习的恐惧厌恶情绪呢?很多孩子到初中后厌学,除了课程难之外,是否也与小学时过度严苛的教育有关系呢?
在一切向分数看的教育大环境下,校方、家长都会倾向于容忍一位能带来高分和荣誉的资深教师。
诸如殴打辱骂学生、私开课堂、收受贿赂这样的行为,一些家长即便知道,也会倾向于认为是换取孩子出人头地必须付出的代价,甚至真的相信老师怎么做都是为了孩子好,家长不仅不该干涉,还该对老师感恩戴德……
于是,失去庇护又弱小无助的孩子们,成了刀俎上唯一的鱼肉,任人宰割。
作为父母请外在勇敢些,当我们不再在任何权威面前跪着,我们的孩子才能挺直腰杆站起来。遇到问题要挺身而出,一定要灵活使用各种方法,坚定地为孩子撑起保护伞!
近几年,孩子坠楼事件频繁发生,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孩子的命没了,父母的心碎了,家也破了。一桩桩孩子跳楼的事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养育孩子,并非满足物质生活,全心全意爱他们就可以。
世界之大,不仅有美好,也有险恶、陷阱和坎坷,孩子必须得拥有一种“超能力”,才能保护好自己不受伤害。这个“超能力”便是孩子的“耐挫力”。
耐挫力是指个体遇到挫折时,能积极自主地摆脱困境并使其心理和行为免于失常的一种能力。
耐挫力强的孩子,能够在困境中快乐前行,不被困难打倒,有站起来的勇气。
但孩子的耐挫力并非与生俱来,和后天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父母如何去教育孩子,才能使得孩子具备较强的耐挫力呢?
1.接纳孩子真实的情绪
很多父母不能接受孩子发脾气,或者是生气,总会认为他们这样不乖,不听话。其实,孩子也有自己的烦恼,只是有时不善于表达。
这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批评和指责孩子,而是允许他们展示自己的情绪。
孩子闹情绪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不能理解接纳、正确引导。
当孩子的情绪被父母接受并正确引导,孩子的内心会有一种幸福感和安全感,之后遇见不好的事,也不会把所有的错都归在自己的身上,让自己为别人的错误去买单。
2.允许孩子失败
心理学上有个“猴王心理”,说的是人先天就有强烈的自我为尊的意识,渴望被别人认可、被别人崇拜,认为自己就是最强的那个人。
如果父母“猴王心理”过重,争强好胜,会直接或间接地引导或影响孩子去处处与人相比。孩子心理压力过大,会被困难绑架,进而产生逃避的想法。
孩子偶尔失败,不代表一直失败。多关注孩子的优点,只要他们肯努力,我们都要给予鼓励。
父母肯定的话,是孩子形成良好自我认知的力量支撑,他们会因此自信、阳光、鲜活,也会勇于直视困难,努力走出困境。
3.不包办,多放手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说的是当一个人完成一件事,自信就会随之增加。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地遇见各种问题,然后学着调动头脑、身体和意志等众多因素来努力来解决问题,而每一次通过努力,取得的成功,都会强化他们内心“我能行”的自信。
父母的过度保护,未必是好事。放手让孩子去尝试摸爬滚打,才能养出一个独立的孩子。
他们生活独立,思想独立,既不会被外界的标签绑架,也不会因为别人的看法产生自我否定的想法,还敢于撕掉别人贴在自己身上的标签。
4.“逆向关怀”很重要
“逆向关怀”这个词来源于动物保护,在美国的阿拉斯加国家动物园的鹿苑里,鹿群过着“饭来张口”的日子,很快繁殖起来。可是,病弱残疾者却与日俱增,最后竟出现濒临灭绝的危机。
一位管理员提出在鹿苑引进几头凶残饿狼的建议。几年后,鹿的数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大增加了。这是因为狼扑食了病弱者,又迫使鹿群为逃避狼害而重新拼命奔跑,努力为了生存想办法。
很多父母,从来不愿意拒绝孩子,担心孩子会伤心难过。其实,被拒绝并非是孩子成长中的洪水猛兽,反而能够让孩子明白,生活不仅仅只有“甜”这一种味道。
孩子适当地经历一些挫折,练就“看得开,想得开”的心态,才能够有一个正确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困境。
孩子的情绪被父母理解接纳,被放手去尝试,不过度保护,有机会去面对挫折,这样被养大的孩子,才会如同雪松一般,遇见了皑皑大雪,不卑不亢,懂得顺势低下去,弯下腰,而非“死扛”,和大雪“对着干”,最后害了自己。
为人父母,不仅要教会孩子,享受生活中的美好,更要让他们学会面对生活中的困境,一时的出错,偶尔的失败,这都是正常的,睡一觉,听首歌,散散心,忘记这些,我们可以整装再出发。
良好的耐挫力,是孩子驾驶船上的帆,让他们在海上能够乘风破浪;
是孩子的一对翅膀,让他们有力量展翅翱翔在蓝天;
是孩子身上坚不可摧的铠甲,抵御所有外来的“侵害”,护他们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