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文章 >

有一种学不好,叫力不从心

有一种学不好,叫力不从心
个人原创 黄利琼黄利琼 发表时间:2020-05-28 13:28:32 2129 2 31

          原来成绩好好的,一上网课就想玩手机,还厌学了,是为什么?                                     

          前段时间,因为疫情的原因,孩子们被迫在家上网课,由此引发了很多学习和情绪问题,又影响到亲子关系甚至是家庭问题,现在隔离解除了,这些问题貌似得到缓解,然而,真的就可以从此无忧了么?那些问题说到底真的是疫情的原因么。如果那些问题的根源还在,这次是疫情,以后呢?

         一个真实的案例:疫情期间,上了一个月网课之后,老师把同学们的成绩和排名发到家长手机上。安(化名)知道自己这次又考砸了,本来一直没下个年级前20的,这次完全被考蒙了。原以为大家都考不好吧,结果自己名次居然开始倒数了。看到妈妈失望的眼神,安心里是愧疚的,是自责的,她想着下次一定要考好,要好好听课,好好完成作业,争取把名次提上来,遗憾的是,她没有做到,她听不进去课,一坐电脑前就想着玩手机,妈妈会不断的提醒,安觉得那是监视。连续三次测验安都在班级倒数10以内,妈妈再也压抑不住自己的焦虑和愤怒了,妈妈觉得孩子太让人失望了,太不知道感恩了,在家什么都不让她做,结果总是不自觉,一不提醒就偷偷玩手机,妈妈知道孩子是不笨的,就是不知道为什么不能好好学了。妈妈开始苦口婆心的劝导,然而这样的苦口婆心却激起了安强烈的对抗甚至是仇恨,因为在她的记忆里,妈妈似乎只关心她的学习,不关心她的心情(真实的情况是妈妈的确很关心学习,但也同样关心她的心情和身体,只是因为谈学习的时候多了,让孩子产生了错觉。但是假如你去问妈妈的话,她其实知道孩子不高兴甚至有抱怨,但一想到未知的将来,又不敢不管,这是大多数家长内心真实的写照)。安认为,妈妈根本不喜欢自己,妈妈喜欢的是那个成绩好的自己,是那个优秀的自己,这么一想,安觉得自己是孤独的,不被理解的,是不被爱的,现在成绩也不好了,就成了不被需要的了,于是心情更糟糕,后来终于爆发了,孩子很认真的对妈妈说:”妈妈,你怎么不去死呢,我真希望你去死,你死了我就清静了,我就不欠你了,我心情就好了。”那一刻妈妈是震惊的,随之而来的是深深的恐惧和绝望。在咨询室里,孩子说自己真的是想好好学的,就是学不进,自己很伤心,很自卑,很绝望,觉得对不起妈妈,对不起老师,害怕同学的嘲笑、、、、、、很多的负面情绪一直困扰着她无力自拔。她说,在教室里习惯了,突然换成这种方式,自己完全无法适应,想过凭意志去克服,但是没有用。绝望的时候就割自己的手臂。虽然天气开始炎热了,但是安依然穿着长袖。她将袖子捊起来,我看到了她手臂上密密的细长的血痕。孩子对自残的解释是,太难受了,不知道怎么办,不是为了自杀,只有身体的疼痛可以缓解心中的迷惘和恐慌。当然,孩子的自残,妈妈是不知道的。

         妈妈总觉得孩子变了,不能好好学习,不能好好说话,变得懒惰,拖延,逆反。妈妈很伤心,知道网课无聊,但是别人家孩子都不这样啊,自己孩子平时这么听话,优秀,成绩又好,怎么能这么没有自觉性呢?

        安自己也不明白,自己不是讨厌学习的学生呀,有时还挺喜欢的,因为老师喜欢,家长喜欢,同学们羡慕,自己小小的虚荣心可以得到点满足,但就是上网课听不进,精力集中不了,总想着玩。以为是自己变坏了,所以特别自责内疚(其实,很多家长也是这样觉得的:自己的孩子变坏了,变得不求上进了。并为此深深的焦虑和不安)。

        在咨询室里,我和孩子有了这样的对话:“现在的你对学习是怎么看的呢?”“必须要学呀,这个社会不学习怎么会有前途呀?”“你希望怎么去学呢?”、、、一阵沉默、、、“我不知道,经过这几个月的网课,我已经没有自信了,我甚至不敢去学校了,我怕看到老师失望的眼神,同学们肯定也会嘲笑我吧,在这样的环境中,我怎么学得进去呢?”“你是怎么理解自己目前这种学习状态的呢?”“我不讨厌学习,但我害怕学习了,一看到书本心里就慌,一想到做作业就莫名的烦躁,只有玩手机或者和朋友聊聊会开心一点,我知道这样下去我一定会厌学的。”“这种状态带给你怎样的心情呢?”“说不清楚,我只知道我很不喜欢这种状态,很压抑,我想摆脱,这种感觉很痛苦,也很复杂,没办法具体说出来。”“你做过哪些努力去改善这种状态呢?”“从一开始我就在努力,我一直想好好学,我哭过,发过誓,但事实是都没用,我也做过深呼吸,但一会又不行了,再加上妈妈总不停的唠叨,烦死了。”“你觉得是什么原因让你出现这样的反应呢?”“应该是自己毅力不够吧,自己耍心太大了。”“还有么?”“没有了吧,我总不能说是因为新冠病毒吧,一样的隔离,一样上网课,别的同学一样可以学好,我也知道总体效果没有原来好,但自己的反差也太大了,我想,主要原因应该是自己变坏了,不求上进,缺乏自觉性吧。”“听到你这么说,老师很欣慰,也挺心疼。欣慰是老师看到了你的责任心和担当,成绩下滑了,听不进去课,你没有责怪别人,更没抱怨突然而来病毒,你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是一个优秀的学生非常珍贵的品质。老师同时也挺心疼,因为你错怪了自己,你因为不了解自己而盲目的否定自己,而这样自我否定无疑又给你带来更多的痛苦,是吧?”“是的,这种自我否定让我觉得自己甚至都不配活着了,这种感觉很痛苦,但似乎所有的证据都在不断的表明我是不行的(哭泣)。”“你不是不行,你只是在有些事情上暂时不行。”我接着说:“我刚才说了,你之所以会这样否定自己,是因为你不了解自己,不了解一个人意识和潜意识活动的规律,所以你愧疚自责沮丧,觉得是自己不够好,是自己变坏了,而这完全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你现在出现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很多同学都遇到了。”“为什么?难道不是因为我变坏了,不求上进造成的么,或者,就是我的智商不如别人,对吗?”“当然不是,你忘了你之前是多么优秀了么,那么优秀的你不可能在智商方面和同学们相差那么大的。”“可那又是因为什么呢?”于是,我给孩子讲了人的大脑神经系统运行特点,讲了人的意识结构,讲了意识和潜意识协调的重要性,讲了人在知道和做到之间的那座桥梁。听完之后,孩子开心的笑了,她说“我怎么感觉自己像是无罪释放样呢?”我俩相视一笑,商量好具体的训练方案,愉快的结束了这次的咨询。

        想要努力的人,不一定具备努力的能力。孩子的学习,永远是一个让亲子关系伤不起的话题。成绩和排名永远是一个高度敏感的词,它们常常会在不经意间让亲子关系变得脆弱而尴尬。就像案例中的安,因为成绩,她不仅怀疑自己,更怀疑家长的爱与关怀,觉得一切都是假的,都是为了自己学习成绩好(当然,不排除这样的观念也是家长在不知不觉中传达给孩子的,对此,我真心觉得很遗憾,可怜天下父母心)。安这样的案例,在这次疫情隔离中几乎成了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而且,奇怪的是,越是成绩好的同学,越是之前学校学习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同学,越容易出现大的起伏和波动。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孩子缺乏努力的能力。

       日常中,我们常常用效果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努力了,而没有去关注孩子是否有努力的能力!这就是我在咨询中对安解释的一部分内容。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想努力,是因为孩子缺乏努力的能力。有几个孩子不想努力学昵?但是却没有几个孩子想努力就能努力,因为他(她)缺乏努力的能力----力不从心。

       就像一个人一直很想成为百米跑的冠军,但十几岁时医生就告诫说不能剧烈运动,因为心脏功能不好,T需要先把心脏功能调整好,才能跑得快。没有体能的支持,再大的梦想都无从实施。学习也是一样的。

      孩子努力的能力,简单来说就是想到就做到的能力,包含两个核心条件,条件之一就是意识和潜意要协调一致,身心合一。之二就是要不断突破舒适圈,提升抗压能力。

      缺乏努力的能力(想到做不到)的原因之一是,意识和潜意识没有沟通好,不能协调一致。如果单凭意识意志,无法达到身心合一,效率自然会很差。想到是意识层面的问题,而做到是潜意识层面的问题,而潜意识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根据习惯模式做出反应。成绩好的学生,学习的习惯更趋向于模式化,而越是模式化的东西转变起来更慢更难,所以,之前学习习惯越良好的同学,受到的挑战越大。在以前的模式里,教室就是学习的地方,家里就是放松的地方,手机电脑就是为自己提供娱乐的设备。在以前的模式里,学习就是在学校进行的,家里要么是玩的,要么是自己安静学习的。换句话说,学生的意识层面知道教学模式变了,现在要在家学习了,但潜意识没有升级,没有得到及时的指令,那就是:在教室要认真听课,在电脑面前也要认真听课,以前电脑主要用来玩,现在主要是用来学习。意识和潜意识没沟通好,不能协调一致,就形成了想的和做的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而在人整个的意识能量中,意识只占了12%,潜意识点了88%,这就是为什么,总是想到却做不到了。

        缺乏努力的能力(想到做不到)的原因之二,是孩子的舒适圈太窄。神经系统缺乏弹性,反应不灵活。孩子习惯了某种模式,符合这种模式就愉快合作,不符合就难受就对抗。所以,上网课对学生的舒适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能及时突破,就很快适应,不能及时突破就拉下功课了,无法突破就力不从心了,就像案例中的安一样。

        要解决想到做不到的问题,解决舒适圈的问题,可以自己训练自己,比如,就算不舒服也忍着,只要坚持下去,忍着忍着就不那么难受了,舒适圈就自然突破了,经常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人事物,慢慢形成习惯,思维就会变得更发散一些,灵活一些。而这种自我调整的方法最大的特点是需比较长的时间和频繁的自我练习,因为要改变一种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是高年级的学生,且不说是否有那么大的毅力和决心,往往时间上就伤不起。所以,可以同时借助专业的心理和行为训练,比如催眠,就相对比较轻松快速些。通过催眠训练增强神经系统的弹性韧性,不断拓展神经系统的能力,不断实现功能分化,实现大脑功能的迭代升级。同时,在催眠状态中让意识和潜意识同时活跃,将意识层面的信念想法传达到潜意识,身心合一,实现目标更轻松容易。

        催眠作为一种心理训练技术,在国际上已经被广泛运用。作为一门专业的技术,催眠与人们传统的理解实际上并不相同,传统的理解催眠是让人睡着,或让人被控制或让人失去意识。但事实上,催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状态,人处在催眠状态时,大脑的脑波频率大多在7-14次这个阶段。这种脑波通常被认为是下意识的范围。而这也正是人最专注,精神最集中的状态,所以,催眠状态是一种专注而放松的状态,是最好的最特殊的一种学习状态。也正是在这种状态中,意识层面的想法可以快速传达到潜意识,让人在行为上作出调整。也正因于此,催眠在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学习能力提升,整体调整学生身心状态上有着其他疗法不可替代的功能。

         当然,除了缺乏努力的能力以外,也存在其它原因,比如学习动机,比如本来就厌学,比如一个人的信息接受趋向性(上网课的话,一个听觉型的孩子比视觉型的孩子更有优势,而在教室里,一个视觉型的孩子会更有兴趣,如果是一个感觉型的孩子,妈妈不在身边看着反而能学得更好,因为这不是本文的重点,所以在此不深入讨论),比如自觉性(在教室也不自觉的学生在家就更不用说了)。如果一个孩子既是感觉型的又是不自觉的,那么家长就很迷茫了,里外都不是人,仿佛怎么做都是错。无论有多少种原因,根本的问题还是意识和潜意识的整合问题,是舒适圈的问题(神经系统弹性),这两问题解决了,孩子具备了努力的能力,想到就能做到,无论环境怎么变换,都能及时调整自己,游刃有余。

         现在孩子们又重新回到了学校,但想到做不到,经不起变化,适应性差的问题却依然存在,这次是隔离,以后呢?人生太多变数,只有不断让自己的身心变得强大灵活,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相反,如果经不起变化,不懂变通,成绩再好,未来也不容乐观。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2人已踩 31人已赞

服务与支持

给力心理APP

给力心理APP
给力心理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