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文章 >

心理学中的自我成长

心理学中的自我成长
个人原创 戴福顺戴福顺 发表时间:2021-12-20 21:12:46 1059 0 13

在学习心理学的路上,除了一些流派和理论,有一个词经常被提及,就是自我成长。

 

自我成长的隐含假设,也就是我们本来是不成熟或是能力不足的,当我们成成长后,一切问题也将变得不是问题。

 

也倒也是有点反求诸己的味道。而这其实源于一种投射的理念,我们所看到的皆为内心的投射,如果自己内心的结点没有突破,自然也会投射在生活当中,表面上在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但实则心结一直在心中,没有突破,反而会变着花样的出现。

 

我们认为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被我们大脑所加工过、我们愿意看到的世界。

 

因为要真正认识自己,其实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因为那可能是你不太愿意承认和接受的东西,我们会用一系列的方式屏蔽它,这些方式也可以被称作为防御机制,投射只是其中的一种。

 

而自我成长的困境就会变成如何看到,如何改变。

 

看见真相

 

关于如何看到。就像我们要看清自己,需要照镜子一样,我们往往容易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境。而要看到真实的自己,需要的是一面镜子,是一面干净的镜子。不是哈哈镜,也不是模糊不清的镜子。

 

这好比就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师,他们只如实地呈现你的样子。用澄清的方式就如同让你看到自己的全貌,用面质的方式则像是让你看到原来脸上的某处还有个痘痘。

 

咨询师的关键点不在于知道的更多,而从某种角度来说是知道的更少,这样才能以一种空的状态,呈现来访者的样子。那自然生活中只要能提供给你有效反馈的人事物,都可以成为你的镜子。

 

只不过在生活中的人们,更多地会带入自己的投射,或是被你的投射与场域所影响。

 

投射是防御机制的一种,我们难以洞察自己,往往也是被这些防御机制所影响,而另一个方式,则是解梦。因为梦是最接近潜意识的语言,是最接近人内心底层心理活动和状态的。需要的是了解梦的工作原理与方式。

 

我们总以为我们看到的是真相,但最后发现只是坐井观天。要洞察自己,其实无非就是跳脱到一个更大的视角中去。

 

就像我在读高中时,非常迷恋乐嘉的性格色彩,觉得里面的理论很实用,后来学了心理学,才发现性格色彩太单薄,缺乏实证,转而对意象对话感兴趣;

 

后来学习了精神分析,发现意象对话只是一种技术,缺乏理论体系的支撑,觉得弗洛伊德所言真理;

 

后来学习了拉康,才明白弗洛伊德没有说出的自我是从何而来,而弗洛伊德也只是压倒清教伦理主义的最后一根稻草。

 

就像托勒密的地心说,从公元2世纪到14世纪,大家一直认为太阳是绕着地球转。直到哥白尼的出现,打破了地心说,而提出日心说,地球是绕着太阳运动。

 

就像亚里士多德认为天上和地下运动的规律是两套规律,直到牛顿用F=ma统一了天上和地下,即解释了火星为什么可以绕着太阳转,又解释了苹果为什么会掉到你的头上。

 

在经典物理学里速度=距离/时间,而爱因斯坦根据麦克斯韦的光速不变,而推出时间=距离/速度,时间不再是绝对参考系,而速度才是,推出对于光速运动的人来说,时间是变慢的,时间不再是对于所有人来说是不变的,而是变化的。

 

从简单的物理学历史,可以看到人类的进步,其实也是一直在推翻之前的假设,人们总是自己创造了对世界的构想,并活在自己的思想里,却一直难以跳脱出来,从此也可以看出,真正的成长对于人而言,是多么的困难。

 

而这些隐含的假设也可以说是边界,其实成长就是不断地突破自我的边界。

 

洞察之后,我们看到了自我被设限所困,面对这样的处境,感受可能是多年来被禁锢悲伤,可能是看到真相时的害怕,可能是想要快速摆脱的焦急。

 

我们往往难于跨出自己的舒适圈,就在于每一次的突破和跨越是对之前的颠覆。每一次的跨越都可能会面临着对前面多年人生的崩塌,人们总是为了维持过去的自我而努力,即使这个自我是相对错误的,因为打破自我总是困难的。

 

做出改变

 

看到真相时困难的,需要的是勇气,而做出改变需要的则是支持与智慧。

 

成长在某种程度上是过去的否定,对过去的破坏,所以我们需要支持,来拥抱新的生活和新的世界。

 

而这样的支持可以是自己对新的自我的肯定,新的自我就如刚孵化出来的生命,我们慢慢孕育它,同时它也会给予我们支持,就像父母孕育着孩子但同时又总能从孩子身上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需要智慧是因为每一次的跨越,我们或许都该思考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墙对于我来说是否有现实的意义。

 

就像每个疾病都有它的意义,每个防御机制也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在咨询中急于对防御机制做出解释,反而会让来访者失去了保护自己的方式,从而陷入更糟的状态中。

 

禁锢我们的成长的“墙”也都有它可爱的地方,是为了保护我们而一层一层树立起来的,但有些是不合时宜的,是我们停留在过去的伤痛中而形成的惯性。

 

例如我自己之前就一直有丢东西与不丢东西的思维性思维存在,慢慢我明白这其实是受到我父亲的影响,是我在父亲生命上的延续,但它对于我来说只有心理上的意义,并没有现实意义。

 

而我一直也是很拮据的人,当我想变得洒脱自如之时,会发现在现实中会遭遇到一些之前不会碰到的麻烦。

 

所以不必为了成长而成长,天道有轮回,自然地看见与接纳或许是最好的方式。

 

当我们看到了我们来自哪里,我们知道了自己是谁,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同时我们也就有了决定权,决定我们接下来将以什么样的姿态继续生活。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0人已踩 13人已赞

服务与支持

给力心理APP

给力心理APP
给力心理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