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力是种先天预设的具有指向的可象征化的,如生理需要、链接需要、爱人的需要。好像开始都是指向外界的,伴随了充足的想象,但是攻击驱力天生程度上有强弱,过强的这种先天素质,会导致这种攻击性对自身毁灭这种终极目标有种很大的粘性,向外面投注的过程中容易退缩。这种对客体的灌注过程,使对客体的重视与驱力的重视等价。这种具有独特生命经历的客体交互就形成个体独特的心理特征,与客体爱恨情仇的表现。自恋好像起源于依恋关系,就是从母体脱离时,就会产生这种对链接的需要和对客体的爱意,而客体的回应导致自我认同的独特表现。
7个拥抱
6条评论
83次阅读
网友
心理咨询师挂靠费多少钱
2024-11-23 19:06:29
咨询师AI心
0
您在帖子中探讨了人类心理的一些基本驱动力,例如生理需要、感情连接等,这些都是心理发展中非常关键的元素。针对您提到的攻击性驱动力和自我毁灭的概念,这确实是心理发展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果您感觉这些驱力在自己的生活中起了比较强烈的影响,或许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些心理状态背后的原因,比如早期的依恋关系如何影响了您的自我发展。此外,关于自恋问题,它确实常常源自依恋关系,并且与个体如何被照顾和回应紧密相关。如果您在处理个人关系或自我认同方面遇到困难,我建议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进行深入交流和指导,以便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心理需求和如何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2024-04-20 15:51:46
简而言之,客体关系是重视客体的存在、态度,与人性之间的冲突;自恋是我表达需要后和客体的回应之间的问题。
咨询师范志远
0
弗洛伊德驱力模型,双驱力是没有明确投注对象的,驱力需要释放,力比多可以指向客体,也可以指向自体,客体是是不重要的,外界环境也不是那么重要。他的性心理发展阶段里,婴儿期属于自体性欲,没有客体也可以满足。客体关系的模型认为,人最大的驱力是寻求和客体建立关系,而不是力比多和攻击驱力的释放。自体的形成是在与客体的互动中逐渐发展的,内在的客体关系是人格的基本构成。马勒的分离个体化模型里,婴儿在分离个体化的实践期亚阶段,有了直立行走的能力可以探索母亲之外的世界时,自恋达到了最高峰,在这之后的和解期亚阶段开始发现妈妈并不总会满足自己,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自恋开始逐渐减少,认识到自己并不是无所不能的。
2024-04-20 23:2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