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很多年轻的爸爸妈妈也有类似经历,孩子入园第一天,真心不好过,看孩子留在学校,自己魂不守舍、心绪不宁,第一天入园体验让很多家长深感焦虑。
这是一个典型的由于孩子上幼儿园引起的分离焦虑,孩子长大了,就会离开家庭走入社会,走入校园。孩子的长大对父母亲而言就意味着分离,而对家庭的脱离,对爸爸妈妈的脱离,本身是成长的重要一步。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处理分离时产生的焦虑不安和各种担忧恐惧情绪,潜移默化的会影响到孩子对学校的适应,以致整个学习成长过程,因为这是他进入社会的第一步,是他独立学习生活起点。
婴幼儿与某个人产生亲密的情感后,又要与之分离时,产生的伤心、痛苦,以表示拒绝分离的情绪状态称之为分离焦虑。是婴幼儿焦虑症的一种类型,多见于学龄前期。
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通过观察把婴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
2、失望阶段——仍然哭泣,断断续续,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
3、超脱阶段——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看见爸爸妈妈时又会出现悲伤。
孩子入园,作为父母的你准备好了吗?幼儿分离焦虑是一种普遍的现象。马斯洛层次理论上说,当我们生理需求缺失、安全感缺失、归宿感与自尊心缺失时我们会变得焦虑不安。
入园是孩子的“心理断乳期”,分离焦虑是孩子离开母亲时出现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最亲近的人从视线中消失了,孩子会一下子不安起来:妈妈在哪里?我要找妈妈!孩子会用喊叫、哭闹来表达自己的焦虑,呼唤妈妈的出现。大部分孩子从七八个月起,就会明显表现出这种分离焦虑,有些孩子甚至更早。
分离焦虑的出现,与孩子的不安全感有关。最初,这种焦虑的出现,是具有特殊的适应意义的。因为,它促使孩子去寻找他所亲近的人,或者发出信号,呼唤妈妈的出现。这是孩子寻求安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但是,由于焦虑中的孩子会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寻找亲人上。有时,他们甚至表现出不吃、不喝、不玩,这些平时最能引起亲近的人关注的行为,现在成了他用来呼唤亲人的一种方法。当然,其他的活动可能就进入不了他们的视线了。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剖析:1、环境的巨大变化;2、家庭的教养方式影响;3、自身个性与经验。
分离焦虑产生的不良影响:焦虑会引起孩子生理上的应激反应,长时间焦虑,容易使孩子抵抗力下降。刚入园的孩子常常很容易感冒、发烧、肚子疼等等。孩子内心有恐惧不安情绪时,就会整日缠住父母,不断要父母注意自己,有时担心父母发生意外,或担心意外灾难会使自己与父母失散。害怕自己离开父母会被拐走。进而不愿上学或入托,到校或入托儿所后哭闹,不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甚至表现出头痛、腹痛、恶心等躯体症状。
很多宝宝因害怕去幼儿园,会以不起床、假装生病、赖地哭闹的手段进行抵抗。这样的状态可持续数年,对孩子学习习惯养成和性格塑造有重大的影响。
如何应对孩子的分离焦虑?
1、提前学习走出家庭
从小注重孩子的性格养成,从1岁起就有计划地带孩子到有其他小朋友玩耍的地方,与同龄孩子接触;到2岁左右次数要增加,并鼓励他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交往,入园代表着集体生活的开始,和小朋友的交往关系会帮助孩子适应一个新的环境。邀请一两个幼儿园同班的小朋友到家里来玩或一起去户外玩。在你的陪伴下,孩子之间相对容易发展起较良性的关系,在幼儿园的新环境中就会更容易适应一些。
2、适时训练生活技能
在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关键期应注意自理训练,如1岁左右练习用勺吃饭;2岁左右独立吃饭(用勺或筷子);2岁左右排尿、便时自己找便盆,并开始脱、穿裤子的训练和指导;2.5~3岁尽量自己完成排尿便,如脱裤子并用手纸擦屁股、提裤子。提前了解幼儿园对孩子的生活要求,是不是要求自己穿鞋子、自己穿衣服,大小便时有没有老师帮忙?帮他进行一些有效的生活训练,正向鼓励孩子,他们会很喜欢做这些事情的。吃饭、睡觉是孩子情绪脆弱的重要时刻,因为自己不会、或者吃得慢,别人去玩了自己还要继续吃。或者想要别人喂没有成功,或者不敢说也会造成情绪低落。所以,应该提前半年到一年开始训练孩子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自己穿简单的衣服,按时自己睡午觉(至少做到不哄不抱就自己入睡)。提高生活技能,可以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减低焦虑。
3、提前适应分离
分离最好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入园前半年就要有计划地把视线从孩子身上移开,逐渐拉长你离开的时间,让孩子慢慢适应。有意识让孩子独立地玩、看书、看电视等,或多让家里其他人帮助照看宝宝。让他知道,你只是短时间离开他,一定会回来的。在孩子非常熟悉和安全的地方(如奶奶家、姥姥家、领居家),可让他尝试逐步与亲人短暂分离,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再逐步过渡到家庭之外,构建提升孩子的安全感,让孩子降低恐惧,学会适用看不到爸爸妈妈时内心情绪依然稳定,这个过程能够帮助孩子建立对你的信任感。
4、提前了解幼儿园
提前借用绘本、照片等了解幼儿园,看到别人在幼儿园的情况,建立上幼儿园期待。有条件提前认识老师、认识幼儿园伙伴,参观幼儿园、认识设施等等。熟悉环境会帮助孩子更快建立归属感。入园前1~2个月,多带孩子到幼儿园附近参观玩耍,同时给孩子讲解幼儿园的乐趣,如有许多新奇的玩具,老师、小朋友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等,使孩子对幼儿园环境熟悉,向往上幼儿园。
5、调整生物节律
调整生物节律主要是指调整作息时间,家长要提前一段时间调整孩子的进餐时间,保证家庭进餐时间和幼儿园的进餐时间相一致,不然在规定时间孩子不饿,在其他时间又可能肚子饿哭闹不适。还有养成孩子午睡习惯,一个没有午睡习惯的孩子,一定适应幼儿园很困难,下午这么长时间的午睡,老师很难有精力一对一陪伴。孩子很难躺在那里一动不动。这几个小时对孩子来说会很痛苦。所以请提前一年培养孩子的独自的午睡习惯。如果睡不着也训练孩子在这个时间安静躺半小时以上。睡觉是孩子更想找熟悉亲人的时候,很多孩子从来没有独立入睡的经验。所以,这里提前的准备可有效克服孩子的不适应。
6、提前培养规则意识
幼儿园是集体生活的开始,如果孩子没有进行过规矩训练,一下受到约束孩子会很不适应,有的孩子在家里想干嘛就干嘛,到幼儿园老师让规规矩矩他会受不了,就会有情绪。孩子内心没有个体和集体的概念,家长要帮助孩子逐步植入规矩意识。不听指令的孩子,甚至有破坏行为,抢东西行为的孩子,当他的不恰当行为被阻拦时,他会产生强烈的抵抗情绪。所以最基本的与人相处的规则应该从小在家养成。不然孩子在幼儿园会出现不适应,会觉得老师批评是不喜欢自己,不遵守规则的孩子就很难合群,无法融洽的与其他小朋友相处。
7、表达和分享训练
当孩子度过幼儿园的第一天,家长需要与孩子谈谈心,听听孩子对幼儿园的印象,问问孩子认识哪个小朋友,他叫什么名字?班里的小朋友哪个印象比较深,如果明天有机会,他愿意和哪个小朋友聊天游戏?多鼓励孩子进行有效的探索,引导孩子去尝试人际交往。并在最初一个月,家长要不断强化幼儿园的好处,与孩子一起讨论去幼儿园的收获,了解孩子的想法,对不满意的地方要有合理的解释。如果家长细心对待,这时候最好能放慢对孩子的控制引导,让孩子学着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在一个集体环境中,让孩子学会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是培养孩子良好适应能力的关键。
入园前的焦虑,不光孩子有,家长也会有。而家长的焦虑情绪很容易影响并强化孩子的焦虑情绪。很多家长在最初送孩子入园的时候还会和孩子一起哭哭啼啼,一步三回头,在幼儿园门口久久不肯离去。家长在孩子入园前做好心理上的调适,才能与孩子顺利渡过入园关。面对孩子入园,我们先要分析自己和孩子的适应状态,除了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家长也可以为孩子入园做一些物质上的准备,把孩子在幼儿园需要的东西准备好。
接纳分离 保持沟通
在探讨方法之前,我们先要学会接纳。接纳孩子任何的情绪表达方式,接纳自己是否可以适应和孩子迅速分离。然后采用先解决情绪再处理事情的态度去处理具体问题。
一、从内心接纳成长带来的分离:
分离是一个正常的过程,无论你孩子哭不哭,你都需要调整自己的情绪,帮助孩子建立一种新的认知和新的能力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方式,无论你多么不舍也要勇敢的把孩子送出去。
二、帮助孩子处理他的内心的恐惧:
孩子回家说自己不要上幼儿园,这时候家长一定要认真倾听并且明确必须去。但对孩子不批评,不反驳,不讲太多大道理。只对孩子说例如:宝宝现在还不熟悉(还没开始喜欢)幼儿园。你会发现那里很有意思。用你的正面情绪为孩子解压,不在孩子面前表现焦虑与担心。虽然那里看不到爸爸妈妈,但爸爸妈妈仍然在想着宝宝,我们非常爱你。
三、配合老师完成最初的认同
爸爸妈妈定期亲自送宝宝上学,至少一周一次,尤其是最初的入园。家长的关注会让老师感受到家长的重视。还要多与老师保持沟通:一周1-2次,但也不要过频,太多会给老师造成困扰,干扰教学进程。学校布置的作业,家长要积极参与,帮助孩子建立集体意识和归属感。
物件准备充足
入园前帮孩子克服心理恐惧:克服入园焦虑的物质准备
1、替换衣物,裤子要多准备一些,防止尿湿
孩子进入新的环境,因为紧张或兴奋,常常会大小便失禁;另外进餐的时候,孩子也可能会把汤汁弄在衣服上,所以要多准备一些替换衣服,衣服尽量是舒适易穿脱的。
2、轻便防滑舒适的鞋子
根据入园时节,给孩子准备好必备物品,幼儿园活动多,要准备合适的鞋子,比如轻便软底防滑鞋,便于孩子运动,最好是方便穿脱的。
3、毛巾、手巾
绣上名字等标志的小毛巾对孩子而言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一是可以帮助孩子清洁卫生,防出汗弄湿衣服,二是可以帮助孩子树立自我意识,这对孩子以后的社会生活特别有意义,孩子的自我边界由此开始建构。
4、特别喜欢的玩具。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特别钟情的玩具,它是孩子感情的一种寄托,可以让他陪伴孩子一起带到幼儿园,如果老师不允许,可以放到衣橱里,如果学校允许还可以准备一件孩子喜欢的、其他孩子可能也喜欢的玩具,最好是不易损坏的,鼓励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
父母应克服自身焦虑
爸爸妈妈如何克服自己的分离焦虑:
1、相信孩子
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相信孩子,树立孩子的信心,引导孩子尝试着去做,主动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家长应该坚信孩子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只要家长和老师给予适当的帮助,上幼儿园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2、相信老师
相信老师也很重要。在选择幼儿园时就要对幼儿园的师资水平进行考察,既然认定了幼儿园的教师就要相信他们。幼儿园的老师都是经过专业培训,了解幼儿的心理,是很有爱心和责任心的。家长的尊重、信任和配合对老师会是很好的激励。
3、不做负面的心理暗示
父母特别是祖父母可能对孩子上幼儿园不放心,并在言行中有意无意流露出来。孩子是很敏感的,而且他很容易以父母的情绪来体会幼儿园,他会从大人的态度中感觉到幼儿不是个有趣、安全的地方。诸如此类的话,甚至会让孩子认为幼儿园很黑暗,老师很严厉,从而对幼儿园产生抵触甚至恐惧的心理。
4、少叮嘱告诫
父母亲不要在送孩子上幼儿园的路上,叮嘱他要听老师的话,要守纪律,要懂礼貌,唱歌时要大声,画画时要画大些,这些过高的要求、禁令或者劝告也会使孩子感到无法达到要求而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
5、熟悉幼儿园,减少陌生感
有条件的家长不妨给孩子报一个亲子班,让孩子感受幼儿园的生活,熟悉园所环境。实践证明,上过亲子班的幼儿很少有“分离焦虑”的现象发生。
入园大忌:家长绝对不要跟孩子说的三句话
不少孩子出现入园难的现象,这成了家长们的一块心病。一些孩子哭、闹不肯入园;一些孩子在与父母分离时难舍难分,家长甚至不得不“一起入园”;一些孩子在幼儿园里不吃不喝,严重影响了身心发展。这除了孩子与父母分离焦虑的正常因素外,早教专家指出,很多时候由于家长无意中为孩子做了“负面强化”,也导致孩子对幼儿园的严重恐惧。早教专家总结出“家长绝对不能跟孩子说的三句话”,给各位已经或即将入园的孩子家长们提个醒。
第一句:“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儿园去,让老师收拾你!”
长期以来,家长儿时所受到过的“恐吓”教育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家长对下一代的教育。在遇到孩子不听话或者调皮捣蛋的时候,“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儿园去,让老师收拾你”,这句话往往脱口而出。这句话不仅会削弱家长的威信,还为孩子制造这样一个印象:幼儿园是个可怕的地方,老师是个可怕的人。只有不听话的孩子才去幼儿园,上幼儿园是对孩子的惩罚。当孩子不断听到家长这样的“唠叨”教育之后,对幼儿园和老师的恐惧心理不断强化,并出现拒绝入园的行为。
第二句:“等你上了幼儿园,可就没有这么自在开心了。”
孩子入园前,家长们有时会有意无意看着孩子这样说。这一负面信息会令孩子在入园前就有了一种恐惧:幼儿园将限制他的自由或快乐。家长不要将孩子现在的生活与幼儿园进行任何负面的比较,否则会助长孩子对入园的抵触情绪。
第三句:“你再这样下去,到了幼儿园可怎么办啊?”
有一些家长没有用心去教育孩子的自理和自立能力,当孩子自理和自立能力比同龄孩子弱之后,又会批评责怪孩子。当家长看着将入园的孩子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穿脱衣服、不会自己收拾自己的物件时,往往会忍不住发牢骚。首先要强调的是,孩子从1岁开始就要让他学习自己吃饭了,不要等到了入园年龄才“突击”,学习需要过程。当家长这么说的时候,孩子首先会懊恼自己,会觉得自己笨,失去信心,同时觉得幼儿园没有人能管他,没有人能帮助他,自然不想入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