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一杯水 492天前在线
2018-01-13 22:02:17
抱抱TA 回复
男 摆脱情绪困扰,,勇往向前,,,谢谢千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0个拥抱 44条评论 547次阅读
网友
心理干预软件系统
2024-06-01 14:14:40
咨询师王金波
您好!
2018-01-13 22:02:36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交错的情感
咨询师王金波
[微笑][强][胜利][咖啡][西瓜]
2018-01-13 22:03:08
情感交织
情感交错
情感复杂
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
一夫当关,欲哭无泪
太复杂了
闲聊的是我
上进的是我
一心不可二用
又想泡妞
又想成长
先做什么
只有做自己该做的
才能做自己想做的
只有过自己该过的生活
才能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先做什么,,,在做什么,,,你想吃饭,,就先买菜
你想买菜
就先赚钱
你想赚钱
就先成长
你想成为我
我自己也想
我在睡觉
我在看门
睡觉
我睡不着
睡了
睡了在说话
网友
又一个强迫症,
2018-01-13 22:29:06
网友
头脑即是地狱,
2018-01-13 22:29:39
网友
0 当头脑可以空下来,没有任何念头,没有任何语言和辩论的时候,你就好了
2018-01-13 22:31:46
网友期望有一个懂自己的人
0 我给你一生活作息表,严格遵守执行,可包你痊愈
2018-01-13 22:31:49
网友
0 他做不到的,因为头脑”病了”,问题是头脑的一部分,无数的问题就代表了一种分裂,
2018-01-13 22:34:19
咨询师许文慧
你好!
2018-01-13 22:55:02
网友心乐土咨询
建议你到医生去找专业医生帮助你治疗
2018-01-14 19:24:25
心理论坛
最新 热门 悬赏 相关问题 我的
女,因为家境并不好,爸爸从小就对我们的学习要求比较严格,希望我们可以考上好的大学,不用跟他一样在家务农,也就一直顺利的以很好的成绩考上初中最好的班级,高中的尖子班,可进入高中后发现比自己优秀的人太多了,他们大多来自县城的好初中,学习上更是如鱼得水,不怎么听课便可以取的不错的成绩,自信心受打击的我,月考排名也是一跌再跌,当时很想努力留在这个班上,想想初中的辉煌历史觉得自己可以做到,可是经过几次月考后成绩还是上不去,于是觉得自己的人生完蛋了, 我们高中从高一升到高二是要再分优等班和劣等班,以高一的两次期末考试为分班依据, 心里着急想赶上去,于是逼自己上课一定要像初中那样百分百地集中注意力去理解知识点,可每次想集中注意力的时候总觉得坐旁边的人会让我无法专心于老师的课堂,于是我用书堆住右边的同桌,有左手遮住左边同学以解决这个让我无法集中注意力的问题,试了几次后发现还是无法集中注意力,因为虽然遮住了,但是还是想一些可怕的后果,比如说如果不认真听课就会分到一个很差的班级,考不上好大学,爸爸妈妈会很失望,也许自己就早早嫁为人妇,因为这是不读大学的农村女孩唯一的结局,心理里压力很大,那段时间经常很压抑,爸爸心里也很着急,我也很难过,每次回家都很痛苦,觉得对不起他们,觉得如果我能在上课的时候百分百集中精力,就像初中上课那样就能改变这种困境,于是一到上课就非常紧张,害怕自己听不懂,更怕自己走神去想一些有的没的,越是这样逼自己越是不能集中注意力,就这样一直恶性循环,出现厌学的情绪,越来越不自信,讲过多遍的题目依然记不住,结果就被分到了一个更差的班级(班级越好,老师水平越高,纪律性越好,不会有人上课捣乱说话之类的,学风也是没话说的,考入好大学的人数也更多), 高二分入差班的我对学习反倒觉得没什么压力了,毕竟离高考还早,也没有分班的压力,反而听课也更能随心所欲的集中注意力力,成绩有有了起色,就觉得摆脱了这个阴影,可当高三临近时,这个困扰越来越凸现,又回到了高一那种无法集中注意力的状态,每天过的很累,虽然有时还是可以上课集中注意力,但那种时候越来越少,到最后竟然在考试时也会这样无法集中注意力,明明不想看到旁边的人,可是还是不由自主的看到,心里越是不想看旁边的人,就越是无法集中注意力,发现自己每次想认真听课或是想认真读书时,就会不由自主地分心,不由自主地看旁边的人和物,其实是不想看到的,因为我越是想专注于书本或是课堂就越是不能专心,高考前段时间一直这样,有时都感觉不想活下去,不敢和家人说,怕他们无法理解,或者是怕他们理解后对生活感到绝望,为什么会有一个脑子有问题的女儿呢,高考如期而至,考试时也不例外地无法集中注意力答题,勉强离二本线还差5分,爸妈和我自己都不甘心,又报名复读,结果还是因为这个困扰我的问题与好大学失之交臂,曾想如果不是这个原因以自己初中的功底一定稍加努力就可以考上一本甚至名牌大学的,可是还是沦落到一个省里一般的二本院校。, 满怀希望的我以为进入大学就可以抛掉这种困扰,在大学大展宏图,可是还是一上课就有这种思想,觉得自己这辈子没希望了,我的理想离我越来越远,像跌进深渊,不敢和家人联系,怕他们看到我这种状态,又无法向谁诉说这种痛苦
0个拥抱 14条评论 1098次阅读 2896天前
男 我曾经是个非常在意别人对我的评价和看法的人。 这一点一直令我很苦恼,我也一直想极力摆脱。但到后来不管怎么尝试却只都令我变得愈发敏感,愈发的在意别人。 通过不断地摸索,直到两年前我才彻底的摆脱了别人对我的看法的影响,我成为了一个无条件地接纳自我,不会被任何的评判与对比影响的活的很轻松的人。 在这里,我将我的经验分享给你。全文一共八千多字,我相信看完这篇文章后,你就能够放下对于别人看法的在意了。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父母总会以一些很严苛的标准来要求我,他们总是告诉我:你还不够好,你还不够优秀。 他们也很少会夸赞我,给予我正面的评价,总是会拿我和别人家的孩子作对比。 这就造成了我从小以来一直都是:以别人的评判标准来看待自己,试图去满足别人的期待。 别人对我的赞同或否定都会对我的情绪造成很大的影响。 不知道、也不会去表达自己的需求。 在某种程度上,我还会有一些讨好别人的倾向。 后来踏入咨询行业,接触了很多也是被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而困扰的来访者,我发现几乎是所有的这类人都有一个共同点:童年时总是被父母或抚养者要求成为他们所期待的人。 这一点是导致我们总是会过度在意别人看法的根本原因。 我们和父母的相处模式几乎是造就我们未来的一切认知、行为模式的模板。但也要意识到,这是也只是一个模板而已,在我们今后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和别人的相处与互动,令我们的这些认知和行为获得了反馈和强化,由此,「在意别人的看法」才真正内化为我们的一个「基本习惯」与「核心信念」。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与迅速普及,许多心理学的概念被大众所熟知,而很多概念在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被夸大和绝对了。「原生家庭」这个词就是其中之一。 人类的归因倾向就是习惯于在根源处寻找答案,所以「原生家庭」这个词就几乎成了公认的心理病症的根本原因。 但实际上我们必须意识到,童年经历只是导致我们的问题的一个「触发因素」而不是全部的原因,事实上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对于我们童年行为与认知模式的强化和重复才是导致我们问题的主要因素。 「在小的时候会被父母要求成为他们所期待的人」,有这样童年经历的人并不在少数,但还是有很多人虽然有这样的经历,却并没有在长大后成为像你我一样会过度在意别人看法的人。 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了原生家庭的确令我们在一开始产生了这些问题,但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完全是有机会、也能够摆脱我们的这种认知模式的。 比如说你拥有了一群接纳你的伙伴、你在学校里成绩很好不断地从别人那里获得正反馈就形成了「无条件自尊」、你力气很大你们班的同学都很怕你等等,这些都是有可能改变我们的认知模式的外因。 另一方面,即使你已经清清楚楚、完完整整的知道了你童年时和你父母的相处方式,你明确的了解了你父母对你的哪些做法令你变得这样在意别人的看法。 但是然后呢? 然后如果你想彻底改变这个问题,还是要从你「现在」的认知与行为模式入手,只有把你的认知与行为习惯改变了,问题才能够解决。 并且,甚至是我们只需要把你的认知行为习惯改变了,即便我们不知道原因,那你照旧能够完全摆脱这个问题对你的困扰。 所以说了这么多是要你理解什么呢? 是要你理解,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于过去,归结于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是导致你现在问题的触发因素,但也只是一个触发因素,仅此而已。 有非常多的人会把所有的问题都推给原生家庭,并非常悲痛的说:我真的没有办法放下,我真的很痛苦,我好难过。都是过去的错。 把问题完全归结于原生家庭的唯一好处就是,你可以说所有的错误都是父母造成的,这样你就能继续逃避自己的责任和你应该去面对的问题,这样你就能变得很“轻松”了。 我们必须意识到,去追究是谁的错、追究什么原因,这对我们的问题的解决,并没有任何的用处。 我们要做的只是针对问题,寻找解决办法,然后做出改变,问题就解决了。 如果你只会痛苦的哭诉“我好难过”而什么都不做,这才是导致你不断地被问题影响的根本原因。 在明确了唯有付出行动才能解决问题这个前提之后,我们来看一看导致你过度在意别人看法的「直接原因」。这些直接原因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 1.过度在意别人看法的一个最重要的直接原因是:害怕得罪别人。 毋庸置疑,这是任何一个会过度在意别人看法的人的潜意识里都有的一个核心信念。 你害怕和别人起冲突,你害怕别人对你发火,你害怕别人冷落你,你害怕别人对你使用暴力,你害怕别人抛弃你。 而这一切害怕的本质,都是对于「死亡危险」的恐惧。 这种恐惧来自于我们问题的触发因素:父母要求我们成为他们期待的人。在童年时期,父母是我们能够生存下去的唯一保障,得不到父母的认可,无法满足父母的期待,这就意味着我们有被他们抛弃的风险。而对于儿童来说,被父母抛弃,就意味着死亡。 对于这种死亡风险的恐惧促使着我们不得不去试图满足父母的期待。 2.自卑。 导致自卑的
1个拥抱 16条评论 1611次阅读 2494天前

服务与支持

给力心理APP

给力心理APP
给力心理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