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 1056天前在线
2020-12-05 14:30:02
抱抱TA 回复
女,27岁,妈妈怎么做才能帮助宝宝建立起安全型依恋关系呢? 宝宝与妈妈的依恋关系跟妈妈的养育方式有关系。那么,妈妈怎么做才能帮助宝宝建立起安全型依恋关系呢? 1.有规律地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如果父母等养育者(主要是母亲)能够爱抚婴儿,并且有规律地照料婴儿,满足他的基本生理需要,比如,饮食、排便等,就能使婴儿对周围的人产生一种基本信任感,感到周围世界和人都是可靠的,婴儿从生理需要的满足中体验着身体的平和,感到了安全;相反,如果婴儿的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或者得到的是不贯、无规律的满足,就会对周围的人产生一种不信任感,婴儿从生理要混乱的满足中体验着身体的不适,产生最初的不安全感。 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是从与这个世界上的人、物的接触中获得的。如果妈妈高兴了就不断地给孩子奶吃,不断地亲吻孩子;不高兴了就等到孩子哭了才喂奶;忙的时候一天都不看孩子几眼…这样的不考虑孩子需要的养育方式会让孩子觉得这个世界是不靠谱的,是充满了不确定因素的。 如果当孩子没有表达要吃奶的愿望时妈妈就主动喂奶,会使得孩子特别容易轻信别人;当孩子表达有吃奶的愿望时,父母耽搁着不喂,孩子会不信任别人,戒备这个世界。所以,按着孩子的要有规律地喂奶,遵从的是孩子内在的秩序,孩子从中找到了一定的规则,并适应其中:2.1岁前,让宝宝获得安全感6个月~1岁是形成依恋关系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家长要给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让孩子从妈妈的亲热、爱抚、及时的喂养、交流、注视等行为中体验到妈妈的爱,获得安全感,形成积极的人格质,比如自信、信任、友好、友善、勇敢等。这些品质,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就呈现出来了。 如果依恋关系不稳定,容易导致宝宝缺乏安全感。有的家庭,父母过于忙碌,没有时间照顾宝宝,就雇保姆或者把宝宝寄养在亲属家,这种情况极易导致宝宝安全感不足,宝宝担心妈妈离开,几乎每天都生活在惶恐当中,见到妈妈就黏上了。 3.让宝宝快乐成长 心理学家罗耶说:“在唤醒婴儿的感官愉悦的过程中,父母扮演着第一个重要角色。通过他们对婴儿的日常照料喂奶、换尿布、亲抚,婴儿发现了皮肤的接触、音乐般的嗓音、甜腻的奶香、妈温柔的目光给他带来的快感。”而快乐是切积极情绪的基础和归宿。一个在6岁前就获得了快乐的孩子,一定能够打下良好人格发展的基础。 4.不视宝宝的独立 很多家庭
3个拥抱 11条评论 458次阅读
网友
心理咨询会用录音电话
2024-06-07 01:09:43
网友龙凤
你好
2020-12-05 14:30:44
咨询师王金波
您好
2020-12-05 14:34:34
很多家庭过于溺爱宝宝,无条件满足宝宝的一切需求,宝宝有了自己做事的欲望时,父母为了安全,极力阻止,妨碍了宝宝独立能力的形成,使得最初建立起来的安全依恋感逐渐发展成过度依恋、依赖。那些祖孙三代生活在一起的家庭,由于祖辈对孙辈呵护有加,更容易多溺爱少教育。5.和宝宝亲密接触有的年轻妈妈过于贪玩,觉得宝宝小不懂什么,吃饱穿暖就成了,当襁褓中的宝宝向妈妈发出爱的呼唤的时候,她们并不敏感,也不喜欢抱着宝宝,不经常抚触、亲吻宝宝,甚至对宝宝爱的索求置之不理,导致宝宝情绪不稳定,对这个世界很不信任。
咨询师李凤秋
您好
2020-12-05 14:37:17
咨询师王金波
2 您好!刚刚看完您所有的描述,是的对于宝宝的爱既要及时,但又要适度,而过度的溺爱反而适得其反。
2020-12-05 14:37:27
咨询师周凡
你好
2020-12-05 14:38:11
咨询师王金霞
2 您好,没错的,健康的爱不是爱的匮乏不够,但也不能太过纵容溺爱,而且恰到好处的,从而培养孩子的性格与能力。
2020-12-05 14:38:12
咨询师王 宇
你好
2020-12-05 15:07:08
网友解心语
你好
2020-12-05 15:22:40
倾听者静凡心理
你好
2020-12-05 17:51:51
咨询师毛慧颖
你好
2020-12-05 18:20:15
心理论坛
最新 热门 悬赏 相关问题 我的
女,28岁,3种依恋类型 最理想的依恋关系只有1种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安斯沃斯用实验的方法对婴幼儿的依恋做出了研究。 通过对孩子们行为模式的观察、记录、分析,安斯沃斯将婴幼儿的依恋分成三种类型:安全型依恋、反抗型依恋、回避型依恋。 虽然这三种亲子依恋关系的核心都是依恋,但是反映出孩子的人格特点、行为表现却有相当大的区别。 1、安全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虽然会对和父母的分离表现出伤感,但并不会产生强烈的分离焦虑。 2、反抗型依恋: 反抗型依恋的孩子缺乏安全感,时刻会警惕妈妈是否离开,当妈妈陪伴在身边时还会注意观察妈妈的动向。 3、回避型依恋: 妈妈在不在场并不会对这类孩子产生影响。当妈妈离开时,他们并没有紧张或者焦虑的表现,当妈妈返回时,也往往不予理会。 如果你的孩子勇于探索未知,同时经常回到你身边寻求联结和安慰,那么你就可以知道他属于安全型依恋。 婴幼儿时期是依恋关系形成的关键 依恋是指婴儿与成人(父母或其他看护人)之间形成的强烈情感联结。 其发展通常经历四个阶段:前依恋阶段(出生至六周)、依恋开始形成阶段(6周至6-8个月)、依恋形成阶段(6-8个月至18个月)、互惠关系形成阶段(18个月至2岁及2岁以后)。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0-18个月左右的孩子处于婴儿前期,经历着信任对怀疑的心理冲突。 这一时期的婴儿容易产生不安感,对成人的依赖最大,他们需要时刻都能跟给他们安全感的人在一起。如果抚养人(特别是母亲)能在这一时期为孩子提供安全感的满足,能及时呼应孩子的需求,将帮助孩子建立信任感,就能促进良好的依恋关系形成。 母子之间建立了良好安全的依恋关系,母亲所承担的安全基地就会内化为孩子心中的安全基地,孩子长大后就有了内在的安全感。可见良好的依恋关系是形成安全感的基础。 安全型依恋关系应该如何建立? 孩子和父母的依恋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家庭内部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想要和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爸爸妈妈得这样来: 1、经常与孩子进行亲密的肢体接触: 父母与孩子肌肤的亲密接触会让他感受到爱,让他觉得自己所处的环境是安全的。 摸摸孩子的头、拉拉孩子的手,这些细微的小动作都能让孩子浸润在爱意当中。 当父母经常拥抱孩子时,孩子可以通过父母的肢体行为来感知爱,从而建立起安全感。 多抱抱孩子真的不会宠坏他,孩子的成长注定是一场渐行渐远的离别,他
6个拥抱 15条评论 542次阅读 1279天前
男 跟老婆结婚以来,一直觉得老婆脾气不好,洁癖,冷淡!因为这些吵了不少架。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刺猬法则”,突然明白了,也许是因为我太想让对方重视我,更加爱我,所以太刻意的想要得到老婆的肯定和爱护!但是所得到的回应,却比心里想要的差太远,因为太爱老婆,所以心里落差太大!我希望我的爱情,我的婚姻要有浪漫温情的存在,也需要适当的激情来充实平时的枯燥与乏味!能互相尊重对方的性格成长历程,以至兴趣爱好,但是明显我自己感觉到我没有做到这一点!看了这篇文章,我感触很多,我想我可能会改变一些,比如不再太自我为中心,各自保持心理一定的距离,让自己和他人不会受伤,尊重他人的想法与行为或者性格。 刺猬法则 刺猬法则”来源于生物学家的一个实验。为了研究刺猬在寒冷冬天的生活习性,生物学家把十几只刺猬放到户外的空地上。这些刺猬被冻得浑身发抖,为了取暖,它们只好紧紧地靠在一起,而相互靠拢后,又因为忍受不了彼此身上的长刺,很快就又各自分开了。可天气实在太冷,它们又靠在一起取暖。然而,靠在一起时的刺痛使它们不得不再度分开。挨得太近,身上会被刺痛;离得太远,又冻得难受。就这样反反复复,最后,刺猬们终于找到了一个适中的距离,既不太远,也不太近。这就是所谓的“刺猬法则”。  刺猬法则的寓意主要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一般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与心理距离之间是一种倒u型关系,中等程度的空间距离最能令人产生心理的吸引效应,使人乐于积极的人际交往;而过近或过远的空间距离都会使人产生心理的排斥或疏离效应,使人际交往发生障碍。 比如人们常说的“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两个人的空间距离过近而导致心理距离变大;同样,一对原本很亲密的朋友由于一方出国而联系减少,关系也会慢慢变得生疏,这说明空间距离过大也会导致心理距离变大。  婚姻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距离关系。和其他类型的人际关系一样,婚姻中的两个人也需要适度的距离,并不是越密切越好。夫妻间要亲密,但不要无间。人与人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相爱的人也不例外。从心理学角度看,心理相容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而促进心理相容的途径之一就是彼此缩短心理距离。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小是件好事,但是,物极必反,人际距离太小了,也会让人觉得不舒服。因为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要求独自占据一定的空间,就像靠在一起取暖的刺猬一样。  两个人可以得到比一个人更多的快乐和幸福,很多人都是抱着这样的理想结婚的,最初也是朝着这样的方向努力的,可有时感到人生的路越来越偏离,原本为了相互温暖,最后却觉得“扎得慌”。因为婚姻中有两种常见的误区:​ 第一种,你的就是我的,婚姻是没有秘密的。 有些人认为,既然两个人结婚了,在一起生活,那么就应该共同拥有一切,包括对方的思想和内心也应该完全属于自己。因此,夫妻间是没有隐私和秘密的,你一定要参与到另一个人的父母、亲戚、朋友、同事等各种关系中去,不允许有任何一个“死角”或“隐秘的地方”,做到全面掌控。他全然没有意识到,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的时候,也就是他与别人失去心理距离时,他的自我就会缺乏安全感,自尊心也会很容易受到伤害。  这样的做法只会让伴侣有窒息的感觉,从而产生后退、逃避的想法。而一方越是厌倦、逃避,另一方就越是不安,越要纠缠。就像一只寒冷的刺猬一味地向对方挤靠,完全不顾对方已经被自己的刺扎得鲜血淋漓,也没有意识到这样自己也会被对方的刺扎伤。这样的关系只能陷入僵局,夫妻一方越来越失望,而另一方也越来越委屈,甚至怨恨。  第二种,失去自我,只为了牢牢抓住你。 这也是女性在婚姻中常犯的错误。“为了你,我放弃了自己的工作,放弃了自己的爱好,放弃了亲人、朋友,放弃了可以放弃的一切。”很多人总是以为放弃自己的所有就能抓住对方,这无异于孤注一掷的赌徒心理。  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常常会放弃一些本不该放弃的东西,否认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一味地顺应对方、取悦对方,完全以对方为中心,把对方作为自己生活和生命的全部,听命于对方的要求多于顺应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就像一只极度渴望温暖的刺猬,为了得到另一只刺猬的温暖,不惜拔掉自己所有的刺,只为了能靠近对方。这种无谓的自我牺牲,最终会导致一个人完全丧失自我。而面对一个丧失了自我的人,另一方很快就会觉得乏味而缺少生机,随着新鲜感的丧失,对方不再具有任何吸引力,那些所谓的牺牲和优点在伴侣眼中也就视而不见了。试想,一只拔掉了自己尖刺的刺猬,即使有对方的温暖又能生存多久?  以上两种常见的婚姻误区实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夫妻中的一方失去了自我。在前一种关系中,一方被迫失去自我,而后一种关系则是一方主动放弃自我。这种自我的丧失,实际上是由于夫妻间的心理距离出了问题。婚姻关系实际上是一种距离关
1个拥抱 17条评论 1429次阅读 2497天前
男,我想我对于自己的问题也不知道怎么说出来了,唉。感觉自己没有办法和别人交流,很想说话,但总感觉没什么说的,整天自己一个人呆着,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总感觉自己的是个失败者,做什么都不行。做什么也坚持不了,躁动的很。我从小总被家里人批评指责嫌弃抱怨冷嘲热讽,真不明白为什么,我已经很听话了,从来没有反驳过他们一次,他们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我一直对他们很反感。我从小对性还特别敏感,手淫四年,后来高二头晕失眠无力厉害。本来情况不是很严重,结果我连续两周一难受就想吃药,结果服药过量,身体变得更虚弱了。就在家里养病,然后在家里各种生气闹矛盾,总之父母总不想让我闲着。后来跟着母亲来到苏州,一个人找工作一个人找房子住生活才稳定下来。后来感觉自己迷茫的很,于是思考人生真理。后来发现自己想了一堆理论但是执行不了,后来发现自己有着黑暗的另一面,就是不想成为的样子。我厌恶情绪化,可我发现我也有情绪化的一面。我讨厌自恋,可我发现自己也有自恋的一面。我觉得性是罪恶的,可我发现自己竟然会渴望性。不仅仅是渴望性,我还渴望死,渴望毁灭世界,毁灭自己。我会有失败者的心理暗示。总之,是发现了一个很可怕的自己,然后一夜之间,感觉自己整个人再也没有了力量,自己像是分成了两面。后来有三个月自己整个人都沉浸在沮丧之中。后来感觉自己变得平静了,内心也没有声音了,整个人很空。到了今年我觉得应该把我的两面归为一面,自我反思了很多,也学了一些心理学知识,可实际生活我其实是越来越封闭的,而且越来越感觉对这个世界失去了感觉。听心理学课里说关系的问题只能在关系中解决,自己是解决不了的。唉,感觉自己没救了。或者只能等我有钱了去看看心理咨询师,因为我向来月月负债。脱离了人际关系就陷入了悲伤
0个拥抱 5条评论 356次阅读 1832天前

服务与支持

给力心理APP

给力心理APP
给力心理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