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文章 >

〖原创〗此刻起,不再为了你好……

〖原创〗此刻起,不再为了你好……
原创首发 王金波王金波 发表时间:2020-02-23 12:10:15 2101 1 12

♦ 疫情困足于家中 · 几家欢喜几家愁 ♦

一场疫情将我们困在了家中,让一些常年在外打拼的人终于可以和父母过一个团圆的元宵节,多了一份陪伴与守护。然而数以“月”计的朝暮相对,让一些摩擦、矛盾激化了,其中包括夫妻间的、恋人间的、兄弟姐妹间的,更多的可能是父母与子女间的,由习惯差异、意见分歧等等而引发的争吵。

♦ 己所欲,非人之所欲,亦勿施于人 ♦

为人父母者可能都有这样的一种体会“养儿方知父母心”,理解了当初父母的用心良苦。而为人子女者通常都会听到这样一句话“都是为了你好!”。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们希望子女少走弯路、少吃苦受累、过上优越安稳的生活。从孩子出生那刻起,甚至在还未降生前,就开始筹谋着让孩子过上他们给规划的完美人生。他们拼尽全力、竭尽所能给于孩子们最好的一切。然而,父母有没有问过子女,这“最好的一切”是孩子们眼中“最好的一切”吗?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者数不胜数,而明白“己所欲,非人之所欲,亦勿施于人”者常寥寥无几。父母们就是那个乐施者、好施者,把他们的想法施予子女,成为子女们升学、就业、择偶各种选择上的指路人……

♦  爱——有没有条件? ♦

现在常有一种说法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上名校,倾家荡产挤破头,甚至还演起了假离婚的把戏;经济紧张的家庭,为了让孩子可以与其他同龄人一样上课外辅导班,不得不加班加点的工作,有得甚至去打几份工,这份爱太过用力,也太过厚重,以致于孩子没有达到父母期望的水平,父母就感到失望、甚至绝望,他们已经付出了一切,孩子却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这样的爱是有条件的,会让孩子们处于深深的自责,这种爱变成了一种无法摆脱的枷锁,看似伟大,实则令人窒息。

♦ 条条大路能不能通罗马?每个人心中的罗马一样吗?♦

当今而言,考上大学已成为家长心目中孩子未来的唯一出路,家长指挥着孩子们选择什么样的院校、选择什么样的专业,一路指引着子女们……有的孩子自觉不是读书的料,想学一门技术或手艺,父母听了心灰意冷,感觉孩子们的路葬送了;有的孩子具有某方面的天赋,想要发挥艺术类的特长,家长们便苦口婆心地说艺术都吃青春饭不靠谱;还有一些孩子选择了文科专业,父母否定说太冷门了,未来就业范围狭窄难度大。最后孩子们沉默了……

古语有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人们通往幸福人生的途径只有一条吗?更何况人们对幸福的定义一样吗?

♦  爱是自由与尊重 · 但不盲目 ♦

股神沃伦·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共有三个子女,他们都没有继承父亲的衣钵进入金融界,而是在各自喜欢的领域里发光发热。其中大儿子霍华德(Howard)退学后经营了一家农场,女儿苏西(Susie)成为了一个基金管理人,小儿子彼得(Peter)从斯坦福大学辍学踏上了音乐之路。巴菲特总是告诉子们 “Do what you love.”

巴菲特与小儿子彼得在一次对话中这样讲道:“Don’t settle for anything other than your passion – if you’re lucky enough to find it.” But finding it, Peter says, is the hardest part.

然而,爱并不是盲目地顺从与满足。巴菲特在听到彼得提出辍学的想法时并没有立刻同意,而是先让彼得详细讲述他的规划,听后支持了他的决定。对于霍华德经营农场一事,也是按市价向父亲巴菲特租用了一家农场,进行农作物生产,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证明了他的决定而赢得尊重。巴菲特鼓励子女寻找自己的爱好与兴趣,并为自己的梦想负责,天上从来不会掉馅饼。

♦ 有一种爱,是“爱”,还是“害“?♦

去年底,由开心麻花出品的电影《半个喜剧》不知道给多少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是“半个”喜剧,因为在搞笑的台词与剧情背后,透露着现实生活的无奈、心酸与丑陋!

不知道看过这部影片的人还记不记得孙同的母亲?她和其他的母亲一样,有一颗望子成龙的心。她希望儿子拥有稳定的工作、拿到北京户口,为此逼迫儿子和女友莫默分手,以极尽讨好儿子的同学郑多多来保证儿子的那份“铁饭碗”,还卖掉老家的房子给儿子当首付,自己却流离失所。一位含辛茹苦的母亲、一位刚强坚毅又忍辱负重的女强人!

然而,这一切是孙同想要的吗?但凡儿子有一点不能顺从她的心意就寻死觅活,上演一幕幕装病、晕倒的戏码。她从来不信任自己的儿子,认为只有依靠同学郑多多才能找到工作、拿到北京户口,他对儿子的多年所学置若罔闻,从来不认为儿子可以成为一个有思想、有能力、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只能通过攀关系苟且忍气吞声地活着。在她的指引下让儿子活成一个废人!这是“爱”,还是“害”?

控制型的教养方式在中国十分普遍,它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很少考虑孩子的需求和意愿,父母常常因“孩子不听话“而备受困扰,可是为什么要让孩子“听话”呢?孩子们有自己的思想,为什么不多听一听孩子们的心声?

~~~~~~~~~~~~~~~~~~~~~~~~~~~~~~~~~~~~~~~~~~~~~~~~~~~~~

一个不能活出自我的人是永远不会有幸福和快乐的。如果我们能把“我为了你好”变成“我希望你好”,结果是不是就不同了?

不只是父母心中有“我为了你好”这样的观念,在恋人中、夫妻中、子女对父母亦有这样的想法。《囧妈》里徐伊万为了母亲好,想给母亲买机票飞往莫斯科,可母亲就是倔强地坚持要坐七天七夜的绿皮火车去莫斯科参加歌唱比赛。在伊万眼里,这种决定是让人费解的,就像年轻时父母面对子女的抉择感到不可理喻时一样!

可是到底是为了谁好?到底哪一种才是好的?说得清吗?

最后,借用《囧妈》里一句话:

 “爱不是控制和索取,爱是接纳和尊重,可惜我明白得太晚,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应该是完整的。“

   无论亲情、爱情、友情,都希望我们可以做独立的个体,赋予爱自由、接纳与尊重!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1人已踩 12人已赞
作者文章
作者主页
语音通话 私聊

服务与支持

给力心理APP

给力心理APP
给力心理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