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治疗的次数是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咨询的内容、二是严重程度、三是求助欲望的强度、四是咨询中的自我开放的程度。
第一是要咨询的内容类型。比如纯粹的个人选择问题、家庭问题、婚恋问题、个人心理问题等,不同的问题类型需要的次数也不同。选择问题和婚恋问题基本上一两次就可以解决;如果在咨询中发现来访者存在个性或者心理上的问题,需要的次数要看是什么问题而定。家庭矛盾如果问题不复杂,几次就能解决,如果家庭的某一个成员存在心理障碍的问题,需要的次数要根据障碍的轻重而定;如果是心理问题,要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而定。
第二是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一般心理问题一两次就好了 ;严重心理问题需要四五次;心理障碍根据严重程度,轻者三个月(每周一次),重者六个月及六个月以上,非常严重的心理障碍需要一年以上。
第三是来访者的求助欲望,求助欲望强合作的力度就强,见效快用的时间就少。当然,前提还是对咨询师的充分信任。如果对咨询师不够信任,或者觉得这个咨询师治不好我,我就找其他咨询师,这样的心态,很可能会让问迁延的。
第四是来访者在咨询与治疗中,自我开放度越大,即自我问题呈现的越彻底,治疗的越快,治疗所需的时间就越少。
也就是说咨询与治疗所需要次数的多少,取决于以上四个方面的综合因素,特别是与自我开放程度关系重大。有些来访者严重缺乏安全感,对于暴露自己的问题非常恐惧,这种情况下咨询师不能强硬的触及这个问题,要在来访者有勇气面对的时候才能处理这个问题。这样一来需要的时间就会长一点,但是这是必要的,这是解决心理问题和心理成长的必须有的过程。
咨询与治疗效果也与几个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是咨询师的业务水平和个人素质;二是来访者对咨询师的信任程度;三是来访者在咨询与治疗中的自我开放程度。效果的好与不好,咨询师所能起的作用占30%,70%取决于来访者的自我开放度和对咨询师的信任度。因为这不是纯躯体疾病的治疗,医生对症下药、成功的做完手术病就可以治好。心理咨询与治疗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需要坦诚相待、互相信任,需要全力以赴的合作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来访者对咨询师的信任会随着治疗的进程不断提高,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也会不同程度的被呈现出来,在治疗中来访者情结越来越少,自信心越来越强,心境越来越好。
心理咨询与治疗有一个完整的过程,从大的方面讲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缓解情绪;第二阶段:处理情结、消除症状;第三阶段:提高自我的心理素质。
情绪和症状是心理问题的一个外在表象,恐惧、抑郁、焦虑、烦躁、悲伤等情绪反映了一个人内心有解不开的结,当这些结被打开之后,就可以真正的从这些不良情绪中走出来了,去体会令人愉快的情绪。所以,希望广大来访者能够明白,缓解情绪之后一定要处理产生不良情绪的因素。
关于心理咨询的效果,我个人坚持这样的认识:当你在主观上放弃对效果的关注,而对于心理咨询给予更好的信任时,咨询效果会呈现的更顺利;当你要求咨询师给你一个效果时,实际上你会阻碍自己的成长和并且有可能减慢改变速度;如果咨询师给你这个承诺说,确保你在几次之后达到某个指定的效果,就等于为你的心喂入了一粒致命的毒药,这个比喻我相信绝对不会夸张,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或者一些事可以真正左右一个人的心理世界,反过来想,如果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那么这个世界是不是很可怕?所以说,心理咨询就是为自己做一些时期,真正的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想让自己生活的更好,然后找一个你认为好的心理咨询师陪伴自己走过一段人生的历程,我想这样的观念是比较“积极的心态”,如果你总是致力于自己要成为某个样子,总要期待在几次咨询之后达到某个你认定的状态,这本身就是一个强迫的症状,是对于自己的一种偏执性期待,这反映自己对自己的强烈不满。
第一:心理咨询是非常个性化的工作,是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两人共同的舞蹈,绝对不是咨询师一个人来决定一个全局或者主导整个的咨询过程,所以,心理咨询当中,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二则是“来访者和咨询师的匹配性”。来访者如果对于咨询的态度不积极,对咨询师的信任度不够,当然会损害咨询的效果,当然,这里面还会涉及到咨询师的水平问题,如果一个咨询师没有办法让来访者做到足够的信任和足够的安全也会使得来访者难以安宁的进行努力和自我探索,所以,不合适的咨询关系对于咨询的效果也是会有较大的影响。
第二:那是不是心理咨询主要靠来访者的努力就够了,而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水平如何都无所谓了呢?当然不是这样。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不但要能够清晰地判断来访者的状态与自己的个性特质以及技术擅长是不是匹配,还要能够为来访者积极地自我探索和努力建立充分的信心,提供可信赖的心理抱持的环境,让来访者与你工作时感到放松和安全,同时能够为来访者协商可行的有价值的咨询目标,并且能够陪伴来访者走过一段相对艰难的调整之路,特别是当来访者在解决自身问题时遇到阻抗时,能够清晰的识别这个阻抗的真实来源和存在意义,帮助来访者更好的进入解决问题的通道上来。这些看似简单的设置和要求往往需要一个咨询师经过长年累月的训练和自我体察来完成,这些部分当然属于咨询技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好的咨询师温润平和,自然亲切,处理问题不着痕迹,一步步平稳流畅的深入来访者的内心当中,往往可以创造出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感觉。好的咨询师从来不制造惊天动地的架势,也不会忙着铺陈各种技术,而只是让你在不知不觉当中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变化。
第三:在中国的教科书上,为心理咨询提供了一些效果评估的指标,比如,自我评估原来害怕的事情不害怕了,原来无法接受的现实现在可以接受了等;社会适应状况改变的客观现实,如开始正常上学、上班、与人交往等;来访者周围的家人、朋友或者同事对求助者的改善有清晰地感知,如不乱发脾气,愿意与家人沟通等;还有就是通过标准化的心理咨询工具来验证治疗和咨询前后的指标变化;最后是来自于咨询师的观察和分析评定。但实际上在真正的咨询当中,这些评定的指标太过于简单和刻板,也更多的是停留在表面上,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中国能够完整的对来访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估是很难的事情,特别是对于咨询之后的跟踪调查和了解难以深入进行。中国的心理咨询实际是:(1)在不合适结束的时候,来访者因为经济原因中断咨询(当然有可能不是真相,而是咨询关系出了问题,但是这个原因是必然存在的原因之一。)(2)当遇到阻抗的时候,来访者自己放弃了咨询,如果通过咨询技术要求来访者继续接受咨询,来访者对于咨询师的行为“会进行商业化的考虑”——认为是咨询师要挣钱而这么做,这是个有点麻烦的事情,也是中国心理咨询的一个特征,当然,这里面不排除咨询师“与来访游戏能力”欠缺的问题,但终究咨询的中断让更多的咨询师感觉到棘手。(3)由于对心理咨询没有清楚的认知,对于咨询师的工作质量进行不当评价,主观上并不信任咨询的质量和效果,也会导致咨询关系不良和效果受损。(4)对咨询目标没有达成很好的共识,且由于中国是个人付费的原因,最后和咨询师纠缠在咨询效果上,也会导致咨询关系混乱。当然这个问题也可以这样说,中国的咨询师普遍比来访者更缺乏直面问题的能力,因为在心理咨询的权威性和非商业性没有很好的建立之前,中国的心理咨询必然有一段很纠结的路要走。
第四:对咨询效果的关注极有可能是来访者内心的一个独特的心理结构,如果咨询师遇到的来访者总是不断地“关注咨询是不是有效果”,总是寄希望于咨询师为他/她做到了什么,那么这有可能是一个“对于成长怀有惧怕的孩子”,其实是对于自己无能为力的一种表现。不搞清这个问题的本质,咨询关系的发展势必会遇到阻碍。所以,咨询效果绝对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我的付费和我的收益是不是平衡”的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心理问题。